宫颈癌筛查有必要做吗?一文说清筛查重要性及注意事项
近收到不少女性朋友:"宫颈癌筛查到底要不要做?""检查会不会很麻烦?"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方式,这个关乎女性健康的重要话题。
一、宫颈癌筛查为什么值得重视?
根据中心新数据,宫颈癌在我国女性恶性中发病率位居第六,但有个关键特点——它是目前明确病因且可预防的。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诱因,而从感染到癌变往往需要5-10年,这就给了我们充足的筛查和干预时间。
实际临床中,很多早期患者没有任何症状,等出现接触性出血、异常排液时往往已到中晚期。定期筛查就像是给宫颈装上"监控摄像头",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发现问题。
二、两种主流筛查方式详解
1. HPV检测
直接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病毒,建议30岁以上女性作为首筛项目。目前采用的多为基因分型技术,采样时用专用刷子轻轻刮取宫颈表面细胞,过程约10秒,轻微不适感因人而异。
2. TCT检查(宫颈细胞学检查)
通过显微镜观察宫颈细胞形态变化,能发现异常细胞。建议21岁以上女性开始检查,与HPV检测联合使用率更高。采样方式类似HPV检测,两项检查可同步完成。
需要提醒的是,期、急性炎症期间需暂缓检查,采样前48小时避免性生活、冲洗及用药。
三、筛查频率建议
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指南:
• 21-29岁:每3年做1次TCT
• 30-65岁:优先选择每5年HPV+TCT联合筛查,或每3年单独TCT
• 65岁以上:若既往筛查结果正常可停止
有HIV感染、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情况需缩短筛查间隔。
四、报告单常见结果解读
HPV报告:"阴性"代表未检测到高危型病毒;"阳性"需结合分型结果,16/18型需立即转诊镜,其他型别建议联合TCT判断。
TCT报告:
• NILM(未见上皮内病变):正常
• ASC-US(型鳞状细胞):需结合HPV结果判断
• LSIL/HSIL(低/别鳞状上皮内病变):需进一步检查
特别说明:筛查异常不等于患癌,就像"发现小偷不一定已经丢东西",需要医生评估后制定跟踪方案。
五、关于疫苗与筛查的常见误区
• 误区1:"打了疫苗就不用筛查"
实际上HPV疫苗未覆盖所有高危型别,现有九价疫苗也只能预防约90%的致癌病毒,定期筛查仍不可少。
• 误区2:"筛查正常就能管很多年"
病毒可能在任何时间感染,建议按推荐频率持续监测,就像汽车需要定期年检一个道理。
• 误区3:"没有不适就不用查"
早期病变往往没有症状,等出现症状可能错过佳干预时机。建议把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。
六、检查当天实用小贴士
1. 避开期,佳时间是干净后3-7天
2. 穿方便穿脱的衣物,检查全程约15分钟
3. 携带既往检查报告供医生参考
4. 采样后可能有极少出血,属正常现象
5. 一般3-5个工作日出报告,部分机构支持手机查询
宫颈癌筛查技术在我国已非常成熟,二级以上医院妇科门诊均可开展。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避免非正规机构的过度治疗。记住:筛查不是为了"查病",而是为了"防病",这份健康投资值得。


